时间:2025-11-03 23:26 来源:证券之星 阅读量:19771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实习生蒋瑛芙 杭州报道
长三角GDP约占全国四分之一,产业新动能、消费新潜力持续涌现。
今年前三季度,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、安徽四地GDP总量达251797.17亿元,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5%,经济稳中向好。
同期,长三角41座城市中,28座城市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平均,13座城市经济增速突破6%,7座城市GDP规模超过1万亿元,经济规模由高到低分别为:上海、苏州、杭州、南京、宁波、无锡、合肥。
长三角经济结构继续优化,积蓄新动能,先进制造业发挥重要支撑。前三季度,上海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两大集群产值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。同期,江苏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、数字核心产品制造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;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.8%。
消费市场稳步恢复,也为长三角注入更多内生动力。前三季度,以旧换新等政策释放潜力,绿色消费逐渐兴起,“苏超”、“浙BA”等城市体育赛事蓬勃发展,让长三角提振消费有了不少新亮点,也创造更多新模式。
前三季度,浙江以5.7%的GDP增速领跑,上海、江苏、安徽紧随其后,分别为5.5%、5.4%、5.4%,三省一市经济增速均跑赢全国平均。
从规模看,前三季度,江苏以102811亿元的GDP总量在长三角三省一市排在第一,浙江排第二,GDP为68495亿元,上海GDP总量为40721.17亿元,安徽则为39770亿元。
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先进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筑牢了GDP规模与增速优势,其支撑作用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与抗风险能力提升上,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动能。
“在全球需求波动背景下,江苏制造业的技术沉淀、产业链完整性与数字转型优势显著,叠加国内市场支撑,只要持续强化创新与供应链韧性,‘硬核制造’ 优势将进一步放大,巩固长三角经济龙头地位。”张春龙说。
在长三角41座城市中,前三季度共有13座城市经济增速突破6%,由高到低分别为舟山、绍兴、丽水、金华、台州、黄山、芜湖、温州、马鞍山、无锡、徐州、湖州、铜陵。
在这13座GDP增速破6%的长三角城市中,前5名全部是浙江城市,浙江城市一共有7座入榜,安徽有4座城市增速超6%,江苏有徐州、无锡两座城市均以6%增速卡位榜单。
浙江这些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,大多有着基于块状经济打下的坚实制造业基础,也在今年快速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发展,目前看已有初步成效。
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在战略任务第一条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”中,首个任务就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。
浙大宁波理工商学院副院长李雪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当前,浙江正借助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进行“内生裂变”,这主要基于浙江工业经济三大特点,一是坚实的传统产业“基本盘”,二是雄厚的“块状经济”基础,三是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主体。
浙江在推进传统企业继续向“新”方面有哪些可探索方向,对其他区域城市有何借鉴?
在李雪艳看来,传统产业可以基于块状特色、集群化特色,结合数字赋能,拓展新的空间和领域,一是链式裂变,集群发展,二是创新裂变,技术攻坚,三是转型裂变,数智赋能,四是增值裂变,拓展新域。浙江省政策明确要求推进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,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。同时,鼓励企业在坚守主业的同时,开辟新业务板块。
李雪艳认为,为了保障传统产业内生裂变,还需要积极的制度创新,例如正在推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、“留商即招商”的服务理念等。
长三角共有9座万亿GDP城市。从经济规模看,上海、苏州、杭州、南京、宁波、无锡、合肥等7座城市前三季度GDP突破1万亿元,南通以9788.9亿元紧随其后,常州这座新晋万亿之城在前三季度实现7968.5亿元的GDP规模。
前三季度,上海以40721.17亿元的GDP规模遥遥领先,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。前三季度,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9.1%,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,其中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.5%。
苏州则以“新型工业化”为主攻方向,以“创新转型”为核心动力,前三季度以19930.21亿元的GDP总额位列第二。前三季度,苏州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96.5亿元,同比增长6.3%,其中,苏州的光电子器件、工业机器人和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.0%、20.6%和55.9%,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引擎。
从产业结构看,长三角三省一市呈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并进,数字经济、绿色产业快速增长的特点。先进制造业成为带动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,产业向高技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快速转型。
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工业增长主引擎,上海的工业底盘在快速换挡。前三季度,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.5%,其中,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.8%,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.3%。目前,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提高至44.1%。
浙江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速7.1%,重点领域如高技术制造业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分别为12.4%、11.6%和10.6%。
在江苏,前三季度,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.8%,光纤光缆及锂离子电池制造、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、智能设备制造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安徽虽然经济体量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较小,但后发优势明显。前三季度,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跑出27.8%的高增速。
长三角三省一市消费恢复势头稳健。前三季度,长三角社零增速从高到低排名分别为浙江、安徽、上海、江苏,依次为5.2%、4.4%、4.3%、4.2%。从社零规模看,前三季度,江苏以34788.3亿元排名全国第一。
具体分析长三角消费增长动力,一方面,以旧换新政策极大拉动了家电、汽车、3C等销售,另一方面,“苏超”、“浙BA”等体育赛事,以及各省份的展会经济成为消费的结构性亮点。
在江苏,本土培育的体育赛事IP“苏超”直接拉动体育及文旅消费。前8个月,江苏全省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.0%,其中体育组织因赛事运营、活动策划等业务增速明显,同比增速高达27.9%。
在张春龙看来,江苏扩内需以“制造 + 服务”为核心特色,形成双向赋能优势。制造业为消费提供绿色智能产品,以旧换新政策精准激活实物消费;服务业则依托“苏超”等IP创新场景,带动文旅消费。这种优势既源于制造端的产品供给能力,也得益于服务端的场景创新活力,通过 “赛事引流 + 消费兑现” 模式与数字零售赋能,实现了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双增长,构建起供需适配、多元协同的内需扩张格局。
前三季度,浙江以5.2%的社零增速领跑长三角三省一市,除了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明显,浙BA、乌镇戏剧节等活动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省内居民消费。
在李雪艳看来,浙江在服务业内需方面表现突出,主要得益于数字经济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、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与IP打造能力、展会经济的平台效应与流量转化。
“浙江,尤其是杭州,拥有发达的电商平台和数字支付体系,这为消费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底座,使得直播电商、社交电商、沉浸式购物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模式在这里蓬勃发展。”李雪艳说。
制造业升级与提振消费,成为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双重动力源,下一阶段,提振消费被放置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位置。
李雪艳认为,“十五五”时期,应充分借助浙江在消费场景创新和展会经济方面的良好基础,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。具体措施包括提升展会经济能级,促进“展消联动”;深化消费场景融合创新,打造“全城消费热力图”;优化消费环境,提升便利性与获得感;强化区域与国际联动,拓宽消费半径。
在张春龙看来,“苏超效应” 打破了江苏各城市间的消费壁垒,强化了区域消费协同。城市应延续这一联动逻辑,进一步挖掘地域特色:南京、苏州可深化文体商融合,放大商圈消费势能;无锡、南通、常州可结合产业优势,拓展消费场景。同时,持续扩容 “第二现场”,推动文创、餐饮等消费 IP 跨城联动,让赛事红利转化为常态化消费动力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热门推荐
口碑家装 |
网站地图 |
RSS订阅
口碑家装-未经本站允许,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。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:linghunposhui@sina.com
Copyright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口碑家装 www.kbdb.cn 版权所有,备案号:皖ICP备2023005497号